因為這類 Dominant 7th 不是返去 I chord 的, 所以稱它們為 Secondary Dominant (簡稱 SD)
最重要是這些 Dominant 7th 有什麼特點?
1. SD 的 Root 要向下走完全五度 (Perfect 5th) 去到 Target chord 的 Root (e.g. E to A, C to F)
2. Target chord 是一個 Diatonic chord (即是大調中的基本和弦)
意義:
Approach chord (Non-Diatonic) ---------> Target chord (Diatonic)
Root 落 P5 Root
今次我們可用 G 大調作為例子:
G 大調的 Diatonic Chord 有 Gmaj7 Am7 Bm7 Cmaj7 D7 Em7 F#m7(b5), 那麼
Am7 作為 Target chord, Root 是 A 音, 什麼音降 P5 是 A 呢? (或者可以這樣問: A 音 向上一個 P5是什麼音呢?), 答案當然是 E
所以, Am7 的 SD 就是 E7 = E + G# + B + D, 顯然 E7 不是 Diatonic 的, 因為 G# 音不屬於 G 大調呢
如此類推, 我們有六個 SD:
E7 ----> Am7
F#7 ----> Bm7
G7 ----> Cmaj7
A7 ----> D7
B7 ----> Em7
C#7 ----> F#m7(b5)
於是在一個大調中可加入六個新成員, 用 SD 的效果是:
1. 為大調和弦進行增加色彩, 因為 SD 一定有 non-diatonic 的音 (不屬於 key 的音), 當它走到 Target chord 時, 全部音變回 Diatonic, 產生 Tension - Release 效果 (記住 Non-Diatonic 的 chord 和音都希望走向 Diatonic 以釋放張力)
2. Target chord 會暫時成為一個重要的 chord, 因為 SD 會有一個裝飾 Target 的作用
3. 轉調 (Modulation) - 當 SD 走到 Target chord 時, Target chord 好像變成 I chord, 意味著新的 Key 將會產生
可看看我的講解:
也可看看我的 Piano Trio performance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